今年,国家密集出台“减退缓”一揽子税收优惠政策,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强力支撑。厦门市税务局不断升级减税降费政策“组合拳”,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企业享受政策便利度,助力税惠红利从纸上落到地上,通过为全市中小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产业优化升级的主体活力,进一步振奋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再续红利 为实体经济减负
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作为一项有针对性地为市场主体减负的新方式,体现出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其延续实施为缓过劲的中小企业进一步提振了发展干劲。
位于湖里区的厦门市皇鹭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二十余年的制造业小微企业,主要为购方企业提供外包装彩盒印刷服务。近年来,除了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市场影响,这家老店还面临着用工成本提高、疫情下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等多重考验。“赶在岁末年初资金压力最大的时候,缓缴政策为我们送来了真金白银的支持。”企业财务吴蕙莎表示,公司已累计享受税费缓缴17万余元,预计还能享受13万元,“没想到‘红包’年后又续上了!不仅能继续享受政策优惠,已缓缴的税费还能作为流动资金在公司‘钱袋子’里多活跃半年,实实在在地让我们缓了一大口气。”
为进一步加速税收红利释放,厦门市税务局在缓税政策延续公告发布后,第一时间通过税企邮箱、税企互动平台等渠道精准传递新政,同时主动联系符合办理退税的纳税人,对其已缴纳的税款,税务部门将直接为其办理退税,让企业足不出户即可收到这笔税费“红包”。
再扶一把 为企业发展降本
如果说缓税政策为中小企业阶段性缓解了资金压力,那么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政策和扩围执行“六税两费”减半征收政策的实施,则直接有效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资金之渴”,从成本端为其减轻经营压力,有力推动市场主体经营恢复和自我提升。
不久前,财政部、税务总局明确自2022年4月1日至12月31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暂停预缴增值税。
“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也让我们越来越坚定发展信心。”厦门欣艺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蔡家寸表示,根据去年的口径测算,新政落地后企业预计可减免增值税和附加税10多万元,“广告传媒行业最重要的是人才,省下的资金将用于稳岗和加强人员储备。”
与此同时,最新出台的“六税两费”减免政策,在延续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大力支持之上,将惠及面扩展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一步稳定预期、助企纾困。
“公司前期研发投入较多、产品定价较低,再加上疫情影响下的无法发货、订单流失等难题,公司流动资金一度匮乏,经营遭遇‘寒潮’。”优库净品(厦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吴灶娘表示,厦门市扩围顶格执行“六税两费”减免政策,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国家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关怀和扶持,“负担轻了、信心足了!”
再添动能 为产业升级增效
作为数量最多、最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随着国家利好税费政策的接连落地,中小企业投入研发的劲头持续增强,稳岗拓产的信心只增不减,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公司研发投入大,资金短缺是发展难点。”厦门耀拓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吴惠英说,作为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两年公司的研发投入费用均在200万元左右,2021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共计扣除135万元,“现在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公司更有底气。今年将继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争取做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
资金就是命脉。相较于减税缓税政策所带来的降负效应,留抵退税政策因其规模大、指向准、效果好等特点,对市场主体的助力更直接、获得感更强。今年国家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不仅将增量留抵税额退还比例由60%提高到100%,还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这部分资金将直接成为小微企业可以支配的现金流,有效缓解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帮助小微企业恢复生机。
厦门摩斯餐饮管理公司是一家2010年2月登陆厦门的台湾知名餐饮企业,最多时开了18家门店,受疫情影响陆续撤店,目前仅保留华东华南各4家门店。“受益于留抵退税的新政红利,4月份,我们就能收到增量留抵退税50万元,到5月份还可以申请退还存量留抵税额42余万元。”公司法人林建元说:“下一步,我们将用好退税资金,做大做强出口餐饮包材业务。”
“今年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在‘减税+缓税’的模式基础上强化‘减税与退税并举’,使得减税降费政策工具箱更加完备,这将成为积极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精准发力的关键性举措。”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邓力平指出,减税降费始终将重点对象聚焦在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重点行业上,而这些市场主体恰是吸纳就业的基本盘,“通过减税降费政策做好上述企业的纾困工作,就能压牢就业这个‘压舱石’,让我们真正具有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底气。”
